查看原文
其他

工业八大集成趋势(下)| 2016汉诺威博览会技术深度解读

2016-05-09 冯维 知识自动化
工业集成,成为2016年汉诺威的主调。两大官方主题皆为此而来,一个是“集成工业-发现之旅”(Integrated Industry – Discover solutions),一个是“集成能源-未来能源系统”(Integrated Energy-The Energy system of the future)。
在工业和能源领域,数字化进程使得各种机构和各种技术加速融合与集成。
集成什么?融合何在?在现场,笔者跟踪了八大集成趋势。本文为下篇。
趋势五:认知技术与工业的集成
认知技术的触角已经伸向工业界,智能决策崭露头角。
美国是本次汉诺威博览会的主宾国,破天荒地许多美国公司纷纷跑到德国场地,秀出自己的“武器库”。
在这其中,运用大数据和认知技术来帮助工业企业作出决策,便是一枚“重磅炸弹”。
微软公司展台,一台巨大的飞机发动机赫然入目。喧宾夺主的硬装备!难道微软开始造发动机了吗? 
图1 微软公司展台上的飞机发动机软件试图定义硬件!这台大家伙是业内鼎鼎有名的罗-罗航空发动机Trent XWB,用于空中客车的A350 XWB系列大飞机。为了能够基于大数据进行智能决策,罗-罗在每台这样的发送机上都安装了传感器,并实时将数据传到微软公司的软件平台,用于进一步的数据分析。 
图2 微软为罗-罗发动机打造的决策平台现场工作人员告诉笔者:这个软件平台能随时掌握每台飞机的多方面数据,并且凭借大数据和认知技术,可以得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重要信息。 

图3 微软平台智能分析

马航飞机的意外失踪,时间会证明,这对于发动机的数据采集与分析,是一个分水岭事件。发动机的数据,从此与所有人都有关。
说到认知技术,当然不能忽略了IBM公司。只是这一次博览会上,IBM不再耍酷了,而是越来越走亲民形象了,诠释其认知技术的最新进展,包括“Watson”产品的多种应用。
是啊,沃森真的要变成全能的达芬奇了。这次它要写毛笔字。 
图4 IBM的认知技术用于写毛笔字

这台写书法的机器人是由IBM和富士康联合研制的。据现场观察,它写的毛笔字还不错,至少比笔者的要好一些(哎呀,下次碰到机器人,心怯的地方越来越多了)。

根据工作人员介绍,这一实例主要强调认知技术在翻译领域的应用:当用户说一句英语(例如“I wish you would get rich”),机器人就会自动将它翻译成中文(例如,翻译成“恭喜发财”)。然后它会在系统字库中找出“恭喜发财”这几个汉字及其字体,再通过机器人技术将毛笔字写出。

当然,这还只是娱乐一下。

但IBM决议离工业走的更近,跟听上去就有点笨重的大机器也裹在一起了。是的,沃森开始玩机床啦。 
图5 IBM认知技术面向金属加工在名为“工业认知物联网解决方案”上,IBM为一家铣削加工厂提供的认知技术服务,吸引了观众的目光(如图6) 
图6 IBM认知技术帮助客户优化铣削加工过程在铣削过程中,有很多变量(如加工角度、速度等)显著影响最终的加工效果。在这种多变量的环境中找到最优的参数组合,并非易事。传统公司往往基于历史经验来制定加工策略,而IBM的认知过程则可以模仿人的思维和学习过程,通过先进的学习算法,在短期内大幅优化参数的组合,从而明显改善加工效果。
计算机认知技术的应用实例,正在逐步影响实业界的运营模式和产品开发。
例如,一些公司在机械加工方面通过好几十年积累的经验,可能会在短期内就被计算机程序赶上和超越。又比如,计算机在语言翻译方面的功能也变得日益强大。在长远的未来,是否可能提供一款产品,在人机交互方面能同时满足上百种语言的用户需要,或是在不同语言之间灵活切换?考虑到谷歌已经可以翻译500种语言,我们只能有些惊心地说:机器有能力,一切皆可能。
趋势六:企业之间的技术集成
Festo公司是德国一家的工业控制与自动化企业,早期以气动元器件而闻名。而现在,它致力于用先进的产品技术来提高客户的生产力,并且在柔性、仿生等方面有独到的研究。Festo也是工业4.0理论和实践的领导者和推动者之一。在本届博览会上,它展出了“空中抓取技术”、“磁悬浮搬运”等多项尖端科技。 
图7 汉诺威博览会上的Festo展区在物流自动化领域,Festo公司介绍了一款全新产品概念“多托盘系统”(MCS, Multi-Carrier-System)。用它打造的自动化装配线,具有极其强大的功能:传送带上每一个托盘都可以自主决定运动轨迹,且可以自行与中央控制系统通讯。这项技术可以带来最大限度的生产柔性,从物流角度贯彻生产的定制化。此外,多托盘系统很容易和传统的传送带相结合,且便于灵活改装。
它的优点还包括:托盘移动速度很快、软件编程容易上手、托盘可以在狭小空间内作三维移动、等等。
有专家曾指出:物流自动化的规划是智能工厂设计的一大难点。多托盘系统作为一项模块化、易拓展的先进柔性技术,有望在这方面带来突破性的进展。 
图8 Festo的“多托盘系统”装配线演示这样一款产品,并不能够独立开发研究。实际上,这是Festo和西门子合作的结晶。多托盘系统本身就是多种先进技术结合的产物。如图9所示,Festo和西门子至少各贡献了三方面的关键技术: 
图9 “多托盘系统”的关键技术这款高精尖产品是Festo与西门子双剑合璧的成果。在本次汉诺威博览会上,类似的强强联合例子还有很多,如德国Fraunhofer研究所和华为公司联合研发的农业机械大数据技术,以及印度Infosys软件公司与德国SAP公司合作开发的制造业数据建模系统。
无论合作的具体方式是什么,知名企业之间寻求技术集成,已然是一种趋势。
再知名的公司,也需要伙伴一起荡起“友谊的小船”。

趋势七:小企业与大企业的

生态集成

如果大企业都需要相互抱团,那么小企业如何寻找生存的空间?
在本次博览会上,美国馆的“Digital Factory U.S.A”展区吸引了许多与会者的目光。除了GE等知名大公司外,许多小公司的产品,也让人觉得饶有兴味。 
图10 美国馆标志“选择美国”一家名为Eagle Technology的公司,专注于数字化工厂的“智能管理”系统。它可以将工厂各种软件系统(如制造执行系统MES、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、企业资源计划软件ERP)中的数据集成起来,通过自动分析和处理生成“Work Order”(可供管理者直接执行的决策)并显示在电脑屏幕上或是手机APP中,从而让企业管理变得更加透明化和便捷。这家公司的客户包括工业领域的多家世界500强大企业。 
图11 集成的智能管理系统另一家名为TATSOFT的公司,则用模块化软件技术来实现工厂运行的可视化和数据分析。它开发的“Factory Studio”系统,通过处理传感器收集来的数据,
可以将管理者感兴趣的对象(例如:工厂中所有的关键设备)虚拟显示在同一个界面里,并且可以实时从每个对象里面获取想要的数据和分析报告。
人机交互界面(HMI)的建立非常简单:软件商为各种常见的对象(如机床、车辆、管道、发电机)都准备了相应的可视化模板,用户只需简单地将这些模板拖到界面中即可建立初步的系统模型。凭借其易用性、可视化优势和后台数据分析能力,TATSOFT也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许多客户,包括工业4.0领域知名的大公司。 
图12 Factory Studio的界面实例在大企业尚且纷纷抱团之际,这些小企业是如何实现夹缝中生存,并且还从大客户那里“淘到一桶金”的?
我们观察到这类小企业有一些共同点: 
图13 小公司的生存策略一方面,它们的产品和各大公司的标准相兼容。如一家公司宣传的:它的数字化产品与所有主流的通讯标准、软件标准都能很好地对接。
这就便于其融入每一家巨头的“平台”及其生态圈。
另一方面,许多小公司有很强的客户定制能力。现场的许多公司表示,如今的客户需求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趋势,所以对其进行定制化服务也越来越有挑战。许多时候,大公司会选择专攻通用性的平台,而把定制化的工作外包给小公司。这样一来,两者相得益彰,都获得了自己的“比较优势”。在大企业的主流平台中,存在大量小型企业生存的空间与集成的空间,与生态圈相容。
趋势八:国际范围内的标准集成
德国和美国的机构在共同制定新一代的工业标准,微软公司等IT巨头正强势介入。印度等国的公司也在密切跟进。
在新一波工业革命浪潮中,有两大组织持续吸引着产业界的目光:一是德国的“工业4.0平台”,二是美国为主导的“工业互联网联盟”。
图14 工业4.0平台与工业互联网联盟在引领工业革命的过程中,两大组织都深刻意识到标准制定的重要性,因此先后推出了其顶层架构设计标准:工业4.0的架构称为RAMI 4.0 (Reference Architecture Model for Industrie 4.0),工业互联网的架构被称为 IIRA (Industrial Internet Reference Architecture)。本次汉诺威博览会上,在德美合作的大背景下,两大组织就RAMI 4.0和IIRA的关系展开热烈的讨论,谋求合作共赢。名为“工业4.0与工业互联网”的专题论坛贯穿了汉诺威博览会的全过程(如图15)。 

图15 本次博览会的专题论坛

“工业4.0与工业互联网”

通过讨论,两大组织达成三大共识:
共识一:工业4.0和工业互联网的重点领域具有互补关系。
博览会上给出了如下的关系图: 
图16 工业4.0和工业互联网的重点领域(来源:博览会官方宣传资料)可以看到工业互联网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,覆盖能源、医疗、公共服务等,而工业4.0则是在制造业这一个领域深挖。
两大组织并不想完全走在一起,他们一点都不迟疑地对外宣称,二者的架构不可能彻底合并。但是,二者具有很好的互补性。目前它们正不断深入研究,以期达成更大的共识。
共识二:有必要建立两大架构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,增强其互通性(Interoperability)
两大组织宣称:互通性意味着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.0要共同影响全世界的标准。它们要采取的行动包括:1)促进标准制定机构之间的合作,清楚地定义需求;2)保持技术交流,鉴别两大架构体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,建立对应关系;3)促进不同应用领域之间的互通性。
共识三:要在研发基础设施上加强合作。
工业4.0和工业互联网组织要加强基础设施方面的交流和共享,包括测试床(Test Bed)等设施,以促进共同研发和创新。 
图17 工业4.0与工业互联网的三大共识

两大组织不仅仅是有口头的共识而已。事实上,德美两国的公司已经在“标准”问题上行动起来了。例如在本次博览会上,SAP公司和微软公司共同宣布其云服务产品支持”OPC-UA”标准,也就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通讯标准。目前应用极其广泛(前文所述的MICA工业计算机、Festo“多托盘系统”等产品都支持它)。

而“云”作为一种热门的网络技术,则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之一。所以OPC-UA和“云”的结合,被视作在工业4.0和工业互联网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,也在硬件和软件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。


如果说OPC-UA通讯和云服务都是既有的标准,那么通过此次SAP和微软的动向,
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集成标准:“OPC-UA + 云”。
今后想要实现硬件联网化的公司,可能都不得不按此集成模式来做:所有硬件的数据直接传到云端,在“云里雾里”通过微软的大数据平台或是SAP的ERP/MES系统来作出决策,然后再将指令直接发给各个硬件(包括传感器、控制器、机器设备等)。
如果这个集成模式非常成功、成为行业标杆的话,那么不符合此模式的公司都可能会被边缘化。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趋势。 
图18 自动化公司用微软Azure云平台实现工业物联网除了德国和美国之外,印度的公司也凭借其在软件技术方面的积累,开始在标准制定方面跃跃欲试。例如Infosys公司(印度顶级软件公司)在此次“工业4.0和工业互联网”论坛上作专题报告,分析应如何增加RAMI 4.0和IIRA两大架构的互通性。这家公司还和SAP合作,帮助能源行业的大型客户建立三维数据建模的流程,从而在树立这一领域的标准。
应该说,印度公司涉足的这些标准都是相当关键、影响深远的。
放眼中国企业,本次在汉诺威展出的产品并不少,也有很多在本行业内市场占有率领先。但是在标准制定和技术趋势引领方面,中国似乎并没有发出太多声音。 
图19 日本代表团在学习微软的云平台技术得标准者得天下。在这一方面,德、美等国的企业开始组团了,这一点,留给中国制造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。
结语
本次汉诺威博览会上,笔者总结为八大集成趋势。
从技术的角度看有五大趋势:
产品兼容性集成、材料/能量/信息的集成、增材制造与软件技术的集成、虚实结合、以及认知技术与工业的集成。
从合作方式的角度看有三大趋势:
知名企业之间的技术集成、小企业与大企业的生态集成、以及国际范围内的标准集成。
从技术本身来说,本届博览会似乎并未推出多少单独的晃花了眼的技术,而更多展示已有技术的集成组合。

但是我们不能小看这种集成的力量。尤其是在数字化技术的魔力之下,可以诞生出全新的(综合性)产品以及全新的商业模式。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,也是永远的主题。只是在工业4.0时代,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(速度、兼容性等)和旧时代有所不同。

帷幕落下,欢动声已然逝去。剩下是工业需要独自面对的静默时间,来年再见答卷。

相关阅读:

汉诺威工业八大集成趋势(上)

工业4.0一百个术语


作者简介冯维: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特邀研究员,有兴趣交流请加个人微信号 iesouth615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